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历史不易,我常常好奇那些著书者是如何把一句句话、一个个琐碎的历史细节串联起来,堆成一本厚厚的书,需要多少耐心,需要多少个日夜,写历史还难在需要在讲故事和总结规律间寻一个平衡,历史叙述背后没有世界观方法论,就是纯讲故事,就成了流水账,失了章法,但是过度抽象总结就成了理论而不是历史。
 
理解历史需要一个抓手。以小见大的视角,一叶知秋的笔法,是我比较欣赏的方式。理解经济史乃至整个国家兴衰的变迁,抓手或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不可错过,就是利率。
 
取舍本身就是态度,讲述方式体现着世界观,因此历史叙述终究是主观的,这也或许就是作者为什么谦虚地把书名叫作《一部利率史》(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本书第一版成书于1962年,作者Sidney Homer二十年代进入华尔街工作,是所罗门兄弟八十年代的合伙人,在固定收益研究方面有自己的方法论,算是美国金融市场六七十年代激荡变革中的风云人物,随后这书几经再版,Homer 1983年逝世后,经济史学家Richard E. Sylla又接手不断更新内容,时间上一直到21世纪初,也涵盖了中国、俄罗斯和拉美等国家。
 
写这种大题材,首要的问题就是数据从哪来,本书视角宏大,忙着发表论文的学界经济学家一般不会这么雄心勃勃。不同信贷形式,不同的借款者,不同的期限,从零散的来源搜罗的利率数据要并不直接可比,需要仔细识别并且加工,再从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并非易事。难得的是两位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并且纷纷画图列表呈现,虽不完整,却充满诚意。当然,也因为描述的对象是如此明确的一个事物,本书的叙述也难免模式化,每个国家,每个时期,大体都是先交待历史背景,紧跟着讨论一下当地金融信贷的发展,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利率逐个分析,读者一不留神就迷失在枯燥的细节里,冷冰冰的专业史,没有铮戈铁马,爱恨情愁,所以并不是那么打动人心。读这本书,很多人会觉得“dry”(干)。
 
历史是最大的样本,归纳总结是最靠谱的方法论,因此读罢很难不总结一些东西。
 
在漫长历史中,整体而言的大趋势是长期利率水平在逐步下降,古巴比伦、古罗马的私人借贷利率动辄百分之二十多,若不是有早期法律约束高利贷,应是更高。期间有不少起伏,渐渐下降到近两个世纪的个位数,百分之五以下。这样的历史趋势,经济学家可以有很多精巧的解释,但简单讲并不复杂,生产力发展,财富资本积累,资金日益廉价,政权稳定,科技发展,都会让长期利率更低。归根结底,有更多闲钱借给别人,借贷的成本也就越低。
 
但短期的利率波动则要大很多,在一个具体的时空内从来都不是单调趋势,市场流动性、战争、社会动乱、政府更替、宏观经济政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七十年代滞胀时期,利率要比之前高得多,既反映出高企的通胀预期,也与激变的政治环境和金融市场有关。
 
有趣的是早期人类社会对于高利贷的态度。历史学家发现,《汉漠拉比法典》里就规定了约束最高利率的法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商业法律在两千年间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而设定借贷利率上限的法条在古罗马的法律中也随处可见,若是我欠债无法偿还,你可以我去当奴隶,但是时间有所限制,我可以抵押你的妻子,但是她必须签字,到期必须偿还。
 
真正围绕高利贷的脱敏启蒙发生在公元后,在欧洲持续了十多个世纪。禁止高利贷的法律虽然并非处处都有,但是早期的基督教义对收取利息的做法充满道德谴责,利息被视作“恶”,“不正义”。但到底利息多高为高,界限日益模糊。城邦、国家借钱,过去靠强制,后来不得不借钱付息,有人愿意借。直到十六十七世纪,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人们才完全接纳了信贷,用钱付息成了合情合理,不再关乎道德。
 
现代人或许可以把限制最高利率的看作是保护借债者权利的手段,但在古代或许并非如此,也可能同时反映出不同文化、权力结构对待信贷的不同态度。比如,约束借贷利率的法条在中国历朝历代几乎从未有过,所以直到十九世纪末被西方用枪炮打开大门,中国市场上能看得到的借贷利率都高于百分之二十。具体原因为何,值得仔细研究,此处我不敢妄言。
 
早期,公债不靠谱,需要用税收做抵押,才能换得一些信任,王权更替,谁知道明天谁做庄,儿子上台,老爹的债务一笔勾销,这样的事儿常常发生。反而是私人借贷要便宜得多。而从近代开始,政府借钱变得廉价,被视为稳定无风险收益,利率开始低于私人借贷。这一转变背后,是战乱减少,政治基本稳定的大环境。
 
利率也是国运指标,十六世纪十七世纪,英国赶超荷兰,英国的利率一路下行,而荷兰要高很多。每逢战争,国债利率都要攀升。但是二战期间的美国是个例外,国债利率一直保持低位,原因是因为美联储产生,在市场上买债券,承诺配合联邦政府为其战争花费买单。战后多年,美联储的独立性才有所恢复。
 
这些历史,与时下宏观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不无关系,却又各是各的问题。上面所讲的利率,都是一个具体的信贷形式、一定期限的具体的利率,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均衡利率。
 
全球均衡利率一路下行,悲观者认为是长期停滞的迹象,乐观者认为无非是短期需求不足,历史跌宕,有起有伏都是正常。具体的原因有很多理论假设,也有人说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存太多花太少,有人说是人口结构变化,年轻人少了,借钱少了,中年人多了,存钱多了。还有人说是这个时代投资机会不如过去多了。原因不一而足。但实际上,所谓的“均衡利率”到底是多少,谁也说不清。
 
读罢历史,我在想,利率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时间的价格,是流动性的价格,是借贷的成本,是资本的价格,是关于未来的预期。说得都对,不过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一点,是信任的量度。
话题:



0

推荐

王韬

王韬

39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康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关心广义的政治经济议题,独立博客政见CNpolitics观察员,个人微信公号:wangtao_cornell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