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临近年底,选一些书与大家分享。

 

 

 

[反思金融危机]

 

Raghuram G. Rajan, 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有关金融危机,Rajan给出了自由派经济学家较为开明的反思版本。他承认金融危机的确是金融市场犯了错,但也认为华尔街的贪婪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金融行业鼓励过度风险的扭曲的激励结构。美国政府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住房信贷机构的隐形支持等等都难辞其咎。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美国国内教育不公、收入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经济造成贸易失衡。作者也认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冲突。Rajan今年出任印度央行行长,前IMF首席经济学家,开阔的视野的确让这本书富有洞见,值得一读,有中文版,《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

 

Mark Blyth, Austerity, the History of a dangerous Idea

财政“紧缩”能将欧洲从泥潭中拯救出来么?作者认为这大错特错。危机之中紧缩只会雪上加霜。金融危机是私人部门的过失,因为出手接管银行债务才变成了政府债务, 财政紧缩完全是错误的应对。全书逐个分析了从斯密、休谟等古典经济学家到新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等不同经济思想对于政府角色的否定,指出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的最大问题是:”没政府不行,有政府也不行,不愿为政府出钱“。对作者而言,财政紧缩是一个危险的想法。

 

 

 

Philip Mirowski,  Never Let a Serious Crisis Go to Waste: How Neoliberalism Survived the Financial Meltdown

 

新自由主义并没有在金融危机毫发未伤,危机也没有带来经济学界足够深刻的反思,引致危机的思想仍然顽强地存活下来大行其道,到底是为什么?Mirowski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学界自身不可能回答的问题。经济学科认识论的局限,学者拒绝承认自己错了的认知惯性、既有的经济学教育方式、经济学家害怕与主流决裂而作出的有限度的修修补补,既有利益集团的阻挠,所有因素都使得对金融危机本质性的反思不大可能。彻底反思金融危机,需要反思经济学学科、认识论,理论之外的政治和权力属性。这是经济学家的局限,本书的批判耐人寻味。

 

 

Reinhart and Rogoff, 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

一本雄心勃勃的著作,两位经济学家收集了八百年之内大大小小各种在录的经济危机数据,几乎不可辩驳地证明了历史总在不断重演的结论。本书认为,过度举债是一场金融危机的共性。

 

Charles P. Kindleberger,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一场金融危机是怎样发生的?金德伯格早在1978年的这本《狂躁、恐慌与崩溃:金融危机的历史》其实就已描绘出此次金融危机的模样。人是健忘的,历史会重复。

 

[其他经济学]

 

Friedrich von Hayek, 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无关紧要。但是“致命的自负”却无处不在。政府总相信自己比市场有更好的判断。哈耶克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辩护的核心是认为市场信息分散,中央计划者不可能掌握完备的信息进行经济决策,这对社会主义的雄心是致命一击。但是,将市场视为信息处理机“information processor” 并不意味着市场万能。

 

Friedrich von Hayek, The 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The Argument Refined 

今天看来,货币“去国家化”几乎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但是哈耶克曾经的确严肃地为这种制度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上解释,并且给出了历史依据。在时下比特币大热的背景下,这个有趣的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更广泛的问题是,一种货币之所以被认为是货币到底是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哪些条件?

 

Brian Snowden, et al., 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 (Edward Elgar, 1994),

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是否也在经历如托马斯 库恩所言的科学范式革命呢?历史证明并非如此。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没有一个范式彻底替代另一个,而是交替占据上风,相互吸收融合,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共识。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人值得一读,有中文版。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1971)

奥尔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很奇怪他为何没有获得诺奖。这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关注了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在。“搭便车”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关系常常遇到的难题。

 

阿马蒂亚 森《正义的理念》

 

什么是更好的正义论?是一套绝对而先验的政治哲学,超越现实,还是有可衡量可操作的相对标准,能对改善人类福利提供实践指导。森认为是后者,这是他试图在本书中超越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地方。一旦将现实中的复杂而多维的人类福利状况考虑进来,自由和正义这些抽象的价值评判就需要更为细致的讨论。言论自由是自由,吃饱肚子是不是自由?富裕的人所谓的自由和饥寒交迫的人所谓的自由是一回事么?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毫无疑问,“华盛顿共识”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良药,中国和东亚奇迹提供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新结构经济学承认市场重要,也认为政府应该积极有为,意在建立一个更加进取、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发展经济学框架,理论尝试的确令人尊敬。但这理论暗含政府自律负责,也对中国当下的风险亦有所回避,我不认为林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至于林教授回国后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论调,实在让人困惑。

 

[国际政治经济]

 

Kenneth A. Oye, Economic Discrimination and Political Exchang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30s and 1980s 

在全球化的世界,一国的政策常常对其他国家产生负面效应,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这种负外部性几乎无法避免。当下美国、日本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就让发展中国家饱受流动性泛滥之苦。而一旦美联储停止量化宽松,新兴市场同样有苦难言。围绕这一问题,目前无解。

 

E.H.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于国际关系我是外行,但这本写于三十年代的国关必读物并不晦涩,讲的是一战之后的国际体系,获利国家集团被表面上的和谐的国际体系所蒙蔽,忽略了和平表面下的失衡和潜在的危机。利益分配体系由强者塑造,中国崛起,不冲击既有的利益分配体系是不可能的。

 

亨利 基辛格《论中国》

 

本书的亮点是从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哲学的视角阐释中国外交政策,老基认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中央帝国的历史传统,实用主义的哲学贯穿几代领导人。此外,中国能否和平崛起?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议题。今年老外看中国的热销书其实不止这一本,还有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推荐英文版未删减,信息量更大。老外研究中国,往往掌握更多材料,视角也不同,因此不乏洞见,但也有局限。

 

 

链接:我的2012书单

 

 

话题:



0

推荐

王韬

王韬

39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康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关心广义的政治经济议题,独立博客政见CNpolitics观察员,个人微信公号:wangtao_cornell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