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一周,美联储首次对外公布了其政策分析所采用的宏观模型,为此专设网页,开放内容包括宏观模型的代码、公式和数据库,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供有兴趣的研究者下载。在此前的文章《美联储的研究团队都干些什么?》中,我已讲到,美联储的政策研究与理论的互动十分密切,学界和市场对联储作宏观研究的方法论和立场并非全然不知,但即便如此,此次联储一本正经地将宏观模型公诸于世,仍然是一件大事,在美国经济学界引起了诸多讨论。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泰勒(John B Taylor)在他的博客上表示,联储此举对研究者、学生和货币政策的从业者都是一件好事,使得联储之外的人能够基于联储的框架进行研究,并且有批判地检视其对货币政策的评估方法。尤其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外界理解联储迟迟不愿退出量化宽松的考虑。

 

 

事实上,联储此次的举动与近年来不断推动货币政策信息透明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背后是政策理念的转变。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上台后,多次强调信息沟通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她认为,“从不解释、从不申辩”已经成为历史,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本身就称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金融危机之后,联储采取大规模资产购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进退中,这一点变得尤其关键。

 

 

联储此举值得称赞,也值得其他国家的央行效仿,但长久以来围绕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争议仍不会停止。金融危机之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是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策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支持方认为,持续的宽松政策对经济复苏不可或缺,持续的量化宽松对提振经济正面效用大过其成本。但另一方,包括泰勒本人在内的批评者则关注量化宽松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危害低收入群体,加剧收入失衡,导致资产泡沫,甚至在酝酿新一轮经济危机。

 

 

在前任联储主席伯南克卸任后对其的功过评价分化中,这些争论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位广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成为最有争议的人物。

 

 

美联储采用的宏观经济模型是怎样的呢?在其网站上,几位经济学家以较为通俗的语言作了介绍。自凯恩斯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后的近八十年,宏观经济学的模型已经异常复杂,这个模型也不例外。

 

 

概括而言,联储所公布的框架是一个包含了理性预期假设和价格、工资粘性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但同时,模型也允许放弃理性预期的假设,回到旧凯恩斯主义的模式。所谓理性预期,简言之,就是假设市场主体对于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不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若假设成立,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被市场消化,政策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模型公布之后,不乏批评之声。《华尔街日报》负责报道美联储的记者Jon Hilsenrath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在联储的宏观分析框架中,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都没有容身之地,也没有考虑到不稳定的银行体系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而这恰恰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其实推而广之,Hilsenrath的质疑其实不只适用于对联储的模型,整个主流宏观经济学界在危机之后都面临如此质疑。截至目前,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如何纳入资产泡沫和危机的考量,尚无定论。经济学研究模型关注均衡和短期的失衡,对持续的失衡和系统性危机冲击则解释不足。

 

 

对类似的批评,很多经济学家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这不是理论模型本身的错,关键在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该单一依赖简化的模型,而应该将模型之外的因素纳入考量。不过说归说,作归作,金融危机之后,的确有许多宏观经济学研究者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反思,但这种反思在很多学界之外的批评者看来,显得过于缓慢。这样的争论也凸显出,即便在学术研究和政策紧密互动的美国,学术研究和政策实施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断裂。

 

 

上述的问题,对中国的决策者和经济学者们其实也至关重要。围绕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种种讨论,不只发生在美国,当下的中国也理应称为主阵地。

 

 

首先,中国虽不是金融危机的起源地,却是最迫切地需要总结教训、避免发生类似的危机的经济体。中美经济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但是美国次贷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影子银行体系、房地产泡沫和危机之前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等,都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而言,有无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决策提供指导,进行科学稳健的决策,至关重要。

 

 

其次,围绕金融危机之后的刺激计划的功过评议,国内经济学界也亟需更多扎实的研究分析。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一直为各界诟病,其背后的根源,在于在政策制定层面缺乏充分的成本收益评估机制,虽然中国体制特有的决策高效让很多国家歆羡不已,但这样的决策却为经济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风险。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效应,由全体国民尤其是底层民众埋单。在这一方面,中美面对的困境如出一辙。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货币政策框架照搬西方一定是照猫画虎。但是,如何促进政策界和学界更紧密的互动,将政策置于更加可靠的理论研究之上,对中国、对美国都一样重要。美联储推动决策信息透明的各项举措,中国决策者不妨一试?

 

 

 

附:

 

美联储页面连接

John Talor 博客

耶伦有关信息沟通的讲话

 

注:本文系美国经济观察系列第二篇,上篇为《美联储的研究部门都干些什么?》。此系列聊三件事:美国经济政策、机构和经济学家。

话题:



0

推荐

王韬

王韬

39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康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关心广义的政治经济议题,独立博客政见CNpolitics观察员,个人微信公号:wangtao_cornell

文章